西方大众的交际场所逐渐沉淀为会所、酒馆,而东方的代表国度--中国,一直延续着一个叫“院坝”的社交基因。
在都市里拥有一方窄窄的院坝,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。那不仅是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状态,更是一种乐观的生活理念,一种简单美好的生活情调,甚至是人们一种包容的情感体现。记忆中的那一方老院坝,当你走进去触摸她时,一种莫名的、久违了的怀旧之情便会油然而生。孩提时的许多记忆顷刻间仿佛历历在目、魂牵梦绕。
当“院坝”已经成了时代的记忆,已经深深地根植在国人的心灵之国土,它就不会消失,必会以另外的形式展现于世。当一品堂品投机构发现在火锅餐饮竞争几近白热化的成都市场上,关于“院坝”的主题文化仍然虚位以待时,遂萌生了孵化一个院坝主题文化的大众火锅品牌,这就是:
LOGO设计思路:
闲来一觉院坝醒,窥见斑驳光影......
瓦檐上飘逸的炊烟,院坝里淡淡的茉香,安然定格,人间好时节。这就是成都人乃至中国人的基因里深藏着的叫做“院坝”的元素。它从过去一直延续到了现在,已成为了国人的习惯。所以,蓉城院坝品牌的LOGO设计,将“蓉”字进行木窗格化的造型处理,再与代表成都的芙蓉花造型相互结构,散发出川西平原的民居民韵。
在都市里拥有一方窄窄的院坝,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,这种珍贵就在于它的原生态,以及在现代都市中日益显示出来的稀缺性。
“蓉”字图标,木窗格的造型,兼具剪纸风格的意向,这些都在呼唤着同一个导向的实质:成都文化。
芙蓉树下品香茗,坐着藤椅烫火锅。
韶光易逝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以往那一方窄窄的院坝,早已销声匿迹。可是那种“院坝”基因早已深藏在成都人的生活方式里。
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,懂得生活的成都人最喜欢的事就是找个院坝,喝点儿茶、吃点儿煮花生、煮毛豆等,烫几片毛肚、打几圈麻将。
院坝是老成都人的童年最为真切的娱乐天堂,也是童年最值得回味的记忆珍藏。记忆中一方窄窄的老院坝,就像一束开在心中的花.从不曾感觉到它的凋谢,历久弥新....
寻觅家的味道,触摸到心里久违的那一方“院坝”,才发现----乡愁,竟是这个世间最美的牵挂。
一口老火锅,沉淀老成都。
一组软装文化展板画面解读蓉城院坝老火锅的院坝小社会:
锅底是江湖。
管你天上飞的,地上跑的,洞洞里头钻的……任你翻江倒海也就是这么一锅。
蓉城院坝的锅底油料,精选原料,传统工艺炒制。以麻辣为主旋律,百味为和声,体现了综合性的味觉艺术。
毛肚儿是汉子。
一张张铺展开来的毛肚儿,是院坝树荫下赤裸上身,摇着蒲扇的汉子。或伸,或曲,无不干脆利落。
鸭肠是小幺妹儿。
委婉含蓄,欲说还休,绵绵扯扯。真的到了嘴里,却是直奔主题的香艳火辣,那股子干脆劲儿直要把你的嘴一起化掉。
辣椒是情人。
在夏日中经历了短暂的青绿后,就三三两两地透红了,这时,辣椒的风韵和性子,毫无顾忌地显露了出来-----如同久别的情人,她拿出了最后的惊人之美。
在这个时候的川西平原上采摘的辣椒,是一年中最适合用于炒制火锅底料的货。
姜是兄弟。
男人的童话是江湖,江湖上自是有些刚烈性子的兄弟。
姜的辣性却不是成天提在手里、仿佛见着人就想砍的菜刀斧头。姜中的辣是一种能够深入骨头中的阳气,温暖而绵长。这样的兄弟,只需一炉炭火、一盏铁锅、半碟花生,即可把酒相叙到天明。
花椒是韵。
今天几乎举国皆喜的辣椒,华人不过三百来年的吃史。花椒却是中华古有之物,成书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就有记载。
秦、汉之时,后妃们爱在屋子里撒上花椒起味避虫,墙上也是花椒调和的椒泥涂抹,取芬芳、温暖、多子之义。因此,后宫群妃们所住之处,又称椒房,所以,国人于花椒,这传统实在是深了去了。有韵味的东西,是最美,最令人迷恋的,无论是女人还是香草。
万水千山总是情,翻江倒海就一锅。
从最开始的一口老火锅,记录了成都火锅的风风雨雨,成长历程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一口火锅折射出来的就是一个江湖。这一口老火锅,沉淀了华人社会的公众记忆,浸透了华人族群的思维方式,以及民风、民情、民俗、民韵。
小青花碎布的花纹作为辅助图形,贯穿应用于VI设计之中,传达蜀风、民韵的休闲风情。
火锅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,不断翻新,展现出鱼火锅、兔火锅、冷锅等各种细分品类,然而,真正懂火锅的人,还是爱这一口纯粹、浓烈的麻辣红汤火锅,因为这是四川火锅的灵魂。蓉城院坝只做这一口麻辣鲜香、厚重浓烈、回味深长的老火锅。
在蓉城院坝里,让你重拾品香茶,喝美酒,烫老火锅,交挚友……的儿时乐趣。